“心很痛”是猝死前兆?你该收藏这8个“猝死真相”
有约君说
9月17日,一单官司登上一个个新媒体头条——
刚生完二胎还在月子里的女儿猝死了,母亲将女婿告上法庭。杭州邵女士生下二女儿,五天后出院,出院15天后却“突发心跳呼吸骤停30分钟”去世。母亲翻看女儿的手机备忘录、微信聊天记录,才发现女儿“快抑郁了”,“心脏难受,喘不过气”、“我的心脏难受死了”、“我 的心脏都快疼死了”……母亲认为,正是女婿疏忽怠慢,使女儿错失救治机会。
9月19日,一件“能医不自医”个案惊爆网络——
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陈彦东猝死,年仅40岁。同为医生的妻子说,事发时发现他“面色青紫,仿佛断了气”,心肺复苏、人工呼吸、拨打120,一切努力都做了,均告失败。同事们推断,陈医生是过劳猝死,长期身体疲惫、工作强度大、精神压力大。
9月21日,有约君正在写这篇稿,一宗病例又来——
9月18日凌晨,杭州小伙子小陈突然脸色苍白,捂着胸口倒在马桶旁,呕吐,自感“心口痛,想使劲捶,把堵住胸口的东西吐出来”,随后被120送往浙医二院滨江院区,诊断为心肌梗死,初步判断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。救他一命的陈太太说,小陈疯狂迷上打手游,每天作战5-6小时,有时甚至10小时,怀疑是情绪持续亢奋“作”的。
……这可真是隔日就遭受一次猝死的暴击!
“猝死”到底离我们有多近?发生之前真的毫无征兆吗?万一朋友或者自己突发心绞痛、倒下,应该如何施救或自救?为家人,为朋友,请读完这八问八答,不要为突如其来的意外留下知识空白的遗憾。
1.何为“猝死”?
最危险最紧急的呼吸心跳骤停
“猝死”一词,近年经常听、经常说,但到底该如何定义?
国际心脏病学会将“猝死”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24小时内意外死亡;世界卫生组织则将发病后6小时死亡定义为“猝死”。不过,临床上专家或医学研究者,大多倾向于将猝死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之内。
急救专家将“呼吸心跳骤停”作为猝死最紧急、最危险的表现。
2.“猝死”如何发生?
超过8成可能是心源性猝死,其次是脑出血死亡。
急诊科专家发现,突然倒地,失去意识、停止呼吸和心跳,超过8成可能是心源性猝死,其次是脑出血死亡。
而心源性猝死,是医学名称,就是我们通俗所说“心脏病发”,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谭宁指出,心源性猝死,99%祸起冠心病引致的心肌梗死——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,导致心肌的血液供应中断,心肌坏死,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的功能突然丧失,出现猝死。
3.“猝死”离我们多近?
每12秒1人因此死亡
别以为“猝死”常听到,只是因为资讯发达了,其实这家“魔兽”真的离我们非常近。
2010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超过40%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,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,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约54.4万人,每天因心脏性猝死的至少1000多人,每12秒就有一人因心血管意外而死亡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资料显示,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。
4.哪些人群多“猝死”?
多发于中老年,
男性猝死比女性多,
慢性疲劳最要命。
据国家统计年报资料,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全人群发生率是41.84/10万,以年龄段划分,0-40岁,猝死发生率为0.005-0.20/1000人年;40岁以上,猝死发生率为0.6-1.4/1000人年。近10年来,35-64岁的中青年冠心病死亡人数明显增加。
数据上看,心肌梗死确实最多发于中老年人,但屡屡爆出演员、运动员、商界大亨等名人,还有IT业、广告、媒体、医生等从业人员青壮年猝死越来越多见,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工作繁忙、加班加点、压力山大、身体疲累、精神紧张,当中1/5的人证实存在着“慢性疲劳”。
性别差异上,男性猝死比女性多,因为一般来说,女性停经前,有雌性激素保护心脏,而且保护机制维持至停经后10年,心内科专家认为,这算是女性的先天身体优势。
5.如何有效预防“猝死”?
防控五大风险因素
谭宁教授指出,猝死是突发意外事件,真的很难防,不过,引致猝死的既然是冠心病,那有效的预防之道,当数消除冠心病的高危因素。
首先是治疗控制三大疾病:高血压、高胆固醇血症、糖尿病;
第二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,如吸烟、少运动、超重或肥胖、蔬菜水果摄入少;
第三是尊重自然规律,年纪越大,冠心病发病率越高,因此老人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科学合理地饮食,保持血压血糖平稳、血脂正常,避免精神紧张等。
第四是遗传因素,医学研究会证实,冠心病可家族遗传,父母均患冠心病的子女比父母无冠心病的子女,冠心病的发病率高4倍;双亲中若1人患冠心病,其子女冠心病发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。建议查清楚遗传因素,更密切预防冠心病发病。
最后,要特别提醒防治抑郁症,55岁及以下的女性,如患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郁症,心脏病发作造成死亡或需要手术的可能性上升了2.7倍。美国心脏协会专家组因此曾发表声明,正式将抑郁症像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压和吸烟一样列入心脏病风险因素。
6.“猝死”当前,怎么办?
4分钟内心肺复苏,
40%可得救。
万一身边有人猝死,能怎么办?
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、急诊科主任李欣指出,在“黄金抢救4分钟”内以心肺复苏抢救,接近40%可挽救生命。以下为您“拆解”心肺复苏技能:
胸外按压
定位:中指对乳头,掌跟对胸骨
频率:>100/分钟
深度:>5厘米
要点:保持肩、肘、掌跟三点一线,以身体带动做下压动作,让胸廓充分回弹,减少停顿时间。
人工呼吸
抬被施救者下巴,使其头部后仰,充分打开气道,检查口腔有无异物,然后口对口吹气,吹气时捏紧鼻孔以胸口起伏为准。
注意事项:按压与呼吸的比是30:2(连续按压30次后做两次人工呼吸),如此反复5个循环后,判断被施救者有无心跳和呼吸,有则暂停心肺复苏,无则继续心肺复苏。不愿意口对口人工呼吸的,可只做胸外按压。
7.如何早检“猝死”隐患?
10年内发病风险可预测
“体检做心电图,揪不出心脏病隐患”,谭宁教授说,除非正处发病期或者冠心病实在太严重。
如果有上述冠心病高危因素,建议做运动负荷试验,从慢跑到剧烈跑动,可监测到心脏血供是否存在问题;推荐做心脏彩超或冠脉CT,看看主动脉是否正常,有没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等;此外,采血化验心肌酶五项,也是当前判断心脏病的途径。
此外,还可到医学心内科做个专业的血管病风险预测。从你坐下来,医生就开始面诊,然后据年龄、性别、相关疾病家族史、腹部中心型肥胖程度、血压值、血脂值、血糖值、是否规律性持续性运动、有没有抽烟喝酒等等,可给出一份十年内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预测,比如20%,那就很高了,再进行上述针对性的防与治。
8.猝死者能自救吗?
发现异常,及时就医。
猝死如果即刻心跳呼吸骤停,那当然谈不上自救,不过,其实80%的急性心梗,之前其实出现过心绞痛的典型症状,及时就医就是自救。
胸闷、心前区压榨感疼痛、心悸心慌、心律不齐、心跳加快、血压升高、大汗淋漓……千万不要硬撑,停止任何活动且安静休息,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,打120送往医院再作明确诊疗。
往往在发病前数日,猝死者还会有乏力、胸部不适、活动时心悸及气急、烦躁等症状——这是典型的心脏病从心绞痛至心肌梗死的前期过程。
另外要提醒的是,20%的心梗病例,心绞痛可能表现为下颌疼、四肢疼痛、颈肩部疼痛、上腹部疼痛,有的表现为咽喉部紧锁感,常易误诊为牙痛、颈椎病、胃炎、急性胆囊炎和胰腺炎等,其中又以“消化不良或胃肠不适”最多。最简明的区别是,如果是心梗、心绞痛导致的心绞痛,一般持续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,且总是说不出具体的痛点在哪里。
防“猝死”,这么做:
140—6—543—0—268
140 是血压达标值。
要保护心脏和脑血管,必须把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以下。
6 是血糖达标值。
含义是:空腹血糖降到6mmol/L(毫摩尔/升)以下,糖化血红蛋白6%以下。
543 是血胆固醇达标值。
含义是:仅有高血压或仅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在5mmol/L以下,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4mmol/L以下, 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胆固醇水平在3mmo1/L以下。
0 指的是不吸烟。
268 指的是腰围。
所谓“人与腰带同寿” ,就是说要长寿得时刻关注自己的腰围。中国女性应把腰围控制2尺6以下, 男性则应控制在2尺8以下。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雪华
编辑/吴婉虹
图@视觉中国
便宜到哭,好用到爆的
广州各大医院独门“神药”
热文回顾
■(一)便宜到哭!这些潜伏在广州各大医院的独门“神药”,我们帮大家都打听来了
■ (二)便宜到哭,好用到爆的广州各大医院独门“神药”,我们继续全城搜索|第二弹重磅来袭
■ (三)网友疯狂打call的那些独门“神药”全在这了 | 便宜到哭 好用到爆的广州各大医院院内制剂(终结篇)
了解更多近期热点文章
一条神奇算式 可自测老年痴呆风险 | 这十大症状出现一两个就要小心了!
秋季咽干唇燥、心烦失眠?这味食材全解决 | 七道膳食助你对抗“秋老虎”
突发脑出血是什么感觉? 失联9天的年轻网友自述恐怖经历 | 然而,熬夜真的有这么大杀伤力吗?
回复以下关键词
即可了解相关热点文章
——大众养生——
膏方 | 药材 | 八段锦 | 天炙 | 养生 | 抗衰老
养生月历 | 春躁 | 春困防霾 | 中暑 | 夏天养生
回南天 | 灭蚊 | 手足口病 | 中风 | 痛风 | 急救
手筋膜炎 | 膝关节 | 肩周炎 | 腰痛 | 脊柱侧弯
椎间盘突出 | 颈椎病 | 颈动脉硬化 | 血压高
心脑血管 | 白血病 | 淋巴瘤 | 心房颤动
糖尿病 |尿结石 | 冬季护心
眼疲劳 | 眼科 | 近视耳朵 | 嗓音 | 激素依赖性皮炎
流感 | H7N9 | 哮喘病 | 慢阻肺 |慢性鼻炎 | 改善打鼾
口腔溃疡 | 细菌感染 | 食肉菌 | 胃病 | 诺如病毒 | 结石
斑 |胃癌 | 肠癌 | 便秘 | 蛋白尿 | 肝炎 | 肝吸虫
午觉 | 穿鞋 | 手镯卡肉 | 电线辐射 | 基因检测 | 脸盲症
手机综合征 | 考试综合征 | 偏执狂 | 精神病 |艾滋病
常用药 | 维生素 | 风油精 | 阿斯匹林
——吃出健康——
粥 | 补钙 | 补血 | 食疗 | 感冒忌口 | 病后进补
韭菜 | 菠菜 | 艾草 |槟榔 | 西瓜 | 木棉花 | 荔枝病
鲜花食方 | 食盐 | 食姜 | 药膳
功能食品 |有机食品 | 无麸质饮食 | 低碳饮食
消食食疗 | 食滞 | 三高 | 肝硬化饮食要点
——至靓至FIT——
运动医学 | 减肥 | 防晒 | 食疗 | 瑜伽 | 肥胖 | 祛痘
化妆品 | 鱼尾纹 | 跑步瘦身 | 高跟鞋 | 单车病
护齿 | 刷牙| 美牙技术 | 箍牙 | 种牙 | 漱口 | 跳绳
——家有老人——
骨质疏松 | 老年痴呆 | 老人健身
老人腰腿痛 | 心血管药物 | 更年期骨质疏松
——防癌之道——
胶质瘤 | 丙肝 | 鼻咽癌 | 皮肤癌 | 癌从口入
乔布斯癌 | 前列腺癌 | 肿瘤治疗 | 癌症 | 肠癌
——两性健康——
男性健康 | 盆底治疗 | 宫颈糜烂 | 子宫 | 月经
乳腺检查 |乳腺疾病 | 乳腺增生 | 乳腺癌 | 崩漏 | 尿失禁
——备孕/母婴——
辅助生殖 | 产后恢复 | 小儿睡眠 | 试管婴儿
高龄生育 | 宝宝误食 | 奶廯 | 探月子 | 长高 |多动症
坐月 | 产后运动 | 产后恢复 | 多囊卵巢 | 母乳
——就医指南——
药价 | 输液 | 医改 | 医院分舵 | 分娩服务地图
——名医大讲堂——
减重 | 备孕 | 虚寒 | 养生 | 喝汤 | 儿童哮喘
单车骑行 | 食源性疾病 | 心律失常 | 肠胃性感冒
心肺复苏 | 过敏 | 抗癌
[ 近期热点活动 ] 感动瞬间 | 最美笑容 | 家庭医生
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,
我们将按需不断更新内容!么么哒~